鼻塞的常见临床治疗方法
1.药物治疗:常用药物主要有口服抗组胺药或鼻喷雾剂。
2.鼻腔冲洗:鼻腔冲洗是指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冲洗,具有清洁鼻腔的作用,并且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。
3.外科治疗:如患儿鼻部堵塞感明显,鼻腔镜检查可见“下鼻甲腺样增生肥大”,或者伴有头痛、听觉和(或)嗅觉下降可考虑行外科手术。
除以上三种方式,揿针也可有效缓解鼻塞。
什么是揿针?
揿针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,使用时将皮内针刺入体表穴位的皮内或皮下后,用胶布固定埋藏于内,通过较长时间的留置,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,发挥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的作用,激发人体正气,祛除病邪,获得持续性的治疗效果。现代医学认为揿针埋针疗法可刺激神经末梢,兴奋中枢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增强血管通透性,促使机体免疫、神经系统相互作用,从而改善人体内环境。
揿针的优势
1、安全无痛,副作用小
儿童皮肤娇嫩,常有“畏针”情况,与传统的毫针针刺治疗相比,揿针针体短小、形态小巧,不会发生滞针、弯针等现象,进入人体后只会止于皮下组织,极为安全的同时又减少痛感,儿童患者更为适宜。
2、起效迅速,疗效持久
揿针可在短时间内改善鼻塞症状,起效迅速,同时揿针可留针2-3天左右,累积刺激量增加,以时效积累量效,获得持续性的治疗效果。
揿针选择的穴位
迎香穴,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,鼻唇沟中,可接收胃经浊气、输送清阳,有通利鼻窍、疏风解表、祛风通络之功;印堂穴位于于两眉头之间眉心处,距鼻较近,可统摄阳气,具清头明目、通鼻开窍之效;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 寸处,是肺的背俞穴,具有宣肺平喘、理气止咳的功效。
揿针的注意事项
1、留针2-3天。留置期间每日可按压针体3-5次以加强刺激,增强疗效,到达时间后自行撕下,不需额外处理。携带期间偶尔有瘙痒及轻微刺痛,为针刺入皮下后正常反应,撕下后会有细小的红点,可自行消退。
2、揿针针柄防水,留置期间可正常洗澡。贴刺部位沾水后用纸或毛巾轻轻拍干即可,不要用手平搓;出汗较多,汘液会减少胶布的粘性,故而避免大汗淋漓。
3、不要对贴针部位进行重压、拍打、冲撞、碰撞,不要让儿童自行取下,随意乱扔或用来玩耍,小心小孩误食。瘢痕体质者禁用。
如有异常情况,请立即到有资质的医院处理!